缺月疏桐 缥缈鸿影
冬天,一个清冷的季节。
在诗人眼中,冬天或雪花飘飘,或寒风刺骨,或傲梅凌霜,美的如诗如画。
李白说:“燕山雪花大如席,片片吹落轩辕台。”
李煜说:“砌下落梅如雪乱,拂了一身还满。”
白居易说:“十月江南天气好,可怜冬景似春华。”
而苏轼笔下的冬天,有达观、有悲凉、有喜悦,竟是美了多年。
01
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
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
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
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苏轼《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
公元1080年,苏轼初到黄州,暂居于慧院。
乌台诗案的阴霾久久不散,像一团无形的阴影笼罩着他的心头。他给友人写信,总是在结尾处再三嘱咐:切勿示于他人,要么阅后即焚。
彼时的苏轼,犹如惊弓之鸟。整日闭门不出,唯有在夜深人静之时,才悄然走出家门散散步。
朗月清辉下,天地间是如此美好,只有在这种时刻,他才能稍稍忘却心中的恐惧与伤痛。
一天夜里,他漫步至江边,伫立静听风涛阵阵。远处,一钩残月斜挂在梧桐枝头,幽幽映照。
忽而,一只受惊的孤鸿从云端飞出,在江边树丛间盘旋良久,却始终不愿栖息。最终,它悲鸣一声,越过江水,悄然降落在那寂寞的沙洲之上。
苏轼被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,那孤雁与自己何其相似,都是品格高洁不与世沉浮,都是心有悲恨却无人理解。
思及此,一首托物言志的《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便自然流淌而出。
02
覆块青青麦未苏。江南云叶暗随车。
临皋烟景世间无。雨脚半收檐断线,
雪林初下瓦疏珠。归来冰颗乱黏须。
苏轼《浣溪沙·其一》
乌台诗案的余波过去,苏轼渐渐从人生巨变中走出。在黄州太守徐君猷的悉心照顾下,苏轼也终于能平和的面对新生活了。
寒冬时节,天色清朗,田间一片青翠麦苗点缀着单调的冬日,为萧索的冬景平添了一抹绿意。
寒冬腊月,天寒地冻,田野间那一抹青翠的麦苗在白雪覆盖下显得格外醒目,为萧索的冬日增添了一丝生机。
苏轼乘马车出行,只见那白云如轻纱般随车辙飘舞。临皋亭烟雾缭绕,宛如仙境,美不胜收。
雨势渐小,屋檐上的水滴声停歇,,随之而来的是纷纷扬扬的雪花。雪粒打在瓦片上,如珍珠般跳跃不止。当他回到房内时,连胡须都结满了冰霜。
整首词描绘了黄州冬日的宁静和雪景之美,让人感受到词人那超然的心境和淡雅的情怀。
四季更迭,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之美。冬天是否可爱,全凭看景人的心情。
03
万顷风涛不记苏。雪晴江上麦千车。
但令人饱我愁无。翠袖倚风萦柳絮,
绛唇得酒烂樱珠。尊前呵手镊霜须。
苏轼《浣溪沙·其五》
公元1081年十二月二日,黄州,寒风呼啸不止。太守徐君猷携美酒造访苏轼,两人把酒畅谈,共度这凛冽冬夜。
次日清晨,苏轼从宿醉中醒来,只见窗外大雪漫天飞舞,天地一片苍茫。昨夜的欢声笑语犹在耳边回响:
歌女在雪中翩翩起舞,如梅花般亭亭玉立。红唇似樱桃般绚烂,为寒冬增添了几分暖意。呵着双手的寒气,轻抚白须,思绪万千。
望着这瑞雪丰年的景象,苏轼满心欢喜。明年必定迎来丰收,只要百姓能丰衣足食,那便是最大的安慰。
心头浮现杜甫的诗句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”
同样身处逆境,同样忧国忧民,这份博大的胸怀令人感佩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