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阅读推荐

阅读推荐

雨水: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

供稿:万珊珊  审核:陈跃兵  来源:   时间:2025-02-18 10:44:01  浏览:

天将化雨舒清景,萌动生机待绿田。

当和暖的东风拂过千山万壑,当第一场甘霖缓缓浸润大地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乐章——雨水节气来了。

古人用“润物”一词为春雨写下了生动注脚,正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所言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”雨水节气的来临,意味春的气息愈加浓厚,万物复苏,蓄势待发。

不同于立春时节的“草木遥知”,雨水更似一场具象的邀约——冰雪不再以凛冽的姿态固守大地,转而化作云烟,凝成雨露,悄然叩醒沉睡的根系。因此,古人才有“东风解冻,冰雪皆散而为水,化而为雨,故名雨水”的气象认知。

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:一候獭祭鱼,水獭捕鱼列于岸,如祭祀般感念自然的馈赠;二候鸿雁来,北飞的大雁划破长空,翅尖沾染了南方的温润;三候草木萌动,地气升腾处,草芽顶破冻土,以倔强之姿重写荒原。

唐朝诗人元稹曾在诗中写道:

祭鱼盈浦屿,归雁过山峰。

描述的正是此时节鱼感水暖上游,水獭开始捕食的情景。

此外,根据古籍《岁时记》的记载,一年之中,每个月有两次节气变化,每次节气又分为三个候,即“一月二气六候”。

在每一候的五天里,都会有特定的花卉随着气候变化绽放,这种现象被称为“二十四番花信”或简称“二十四风”。“信”在这里代表守信、诚信,意思是这些花卉会准时响应季节的召唤而开花。因此,伴随花期而来的风也就被称作“花信风”。

雨水时节,一候菜花,质朴而蓬勃,绽放于田埂之间,为大地铺上一层金黄锦绣。

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

——宋代·杨万里《宿新市徐公店》

二候杏花,清新淡雅,粉白相间,如簌簌雪片,似天边云霞。

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。

——宋代·陆游《临安春雨初霁》

三候李花,簇簇白花,层层叠叠,道不尽春的盎然。

小小琼英舒嫩白,未饶深紫与轻红。

无言路侧谁知味,惟有寻芳蝶与蜂。

——宋代·朱淑真 《李花二首·其二》

此时的雨水,不止晕染出了山河的轮廓,也充满着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。韩愈笔下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的矜持,蒋捷词中“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”的酣畅,皆生于雨水时节。

“雨水有雨百日阴”,淅沥绵长的雨,既孕育着“随风潜入夜”的慈悲,也考验着万物破土的耐性。

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雨水至,春耕忙。此时,降雨渐增,农谚“春得一犁雨,秋收万担粮”道出其重要性。适当的降水可缓解北方的春旱,助力农作物生长;而此时的南方地区,由于气候差异,已处处是农忙的早春景象。

不过,雨水节气人们并不只忙于农事,民间还有不少有趣的习俗都和雨水节气有关。

比如“占稻色”,即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成色。元代娄元礼《田家五行》中曾记载这一习俗:“烧干镬,以糯稻爆之,谓之李罗花,占稻色。”谷花成色越足,意味着稻谷的收成越好。

比如川西一带,出嫁的女儿要在雨水节气这一天带上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,俗称“回娘屋”;其他地区还有“接寿”的习俗,即在雨水节气,女婿需回岳父岳母家送节,礼品为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,寓意老人长寿安康;四川还有“拉保保”旧俗,父母携子于雨中认干亲,取“雨露庇佑”之意。

冷与暖的博弈,凝与化的交替,终究在每一滴雨中达成微妙的和解。此刻捧起一抔潮湿的泥土,指缝间不只是春的温润,还有蛰伏了一冬的、无数个即将盛放的生命。

雨落千山醒

云开万物苏

愿你我如草木

在绵密的滋养中学会等待

亦如雨滴

在无声的滴落中积蓄力量